信息来源:
10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率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开启第三次英伦之旅前夕在伦敦接受新华社、中国网、欧洲时报等十几家媒体采访。摄影 王志永
中国网伦敦10月11日讯 (记者 王志永)英国时间10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率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在开启第三次英伦之旅前夕于伦敦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了他们对京剧海外传播的应对策略、从艺四十载的人生感悟、京剧发展创新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一代京剧从业者的期待。
于魁智回忆此前两次英伦之旅时表示,英国观众欣赏戏剧的水平是超一流的,对演员、艺术工作者的尊重着实让人感动。应英国绅诺国际制作负责人张克蔚先生的再度邀请,此次国家京剧院一团三访英伦,为英国观众精心打造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全本大戏《将相和》和《白蛇传》,于10月13日-15日在伦敦孔雀剧院(Peacock Theatre)进行四场演出。
于魁智表示,今年恰逢是京剧架子花脸表演艺术一代宗师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次《将相和》特邀袁世海的亲传弟子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饰演廉颇联袂献艺,充分发挥老生与花脸这两个京剧重要行当的对手表演特点,以此纪念袁老先生。
此外,于魁智强调说,此次英伦公演还特别为传统文戏《将相和》增加了武打桥段来展示战争场面,让英国观众更好的领略京剧艺术唱、念、做、打的综合魅力。
此番《白蛇传》的英伦之旅,李胜素领衔饰演白素贞。许仙则由优秀青年老生演员刘垒饰演,不同于以往由发音使用小生假嗓的惯例,此番的许仙将使用真嗓,既是向当年京剧大师李少春的往例致敬,也是为适应西方观众欣赏习惯而特意做出的安排。
李胜素提到,此次英伦之旅,为了适应西方观众的欣赏戏剧的习惯时长,《白蛇传》将在全剧最高潮的“断桥”一折结束。
10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率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开启第三次英伦之旅前夕在伦敦接受新华社、中国网、欧洲时报等十几家媒体采访。摄影 王志永
说到京剧海外传播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于魁智谈了三点经验:
第一,保持对自身传统的准确认知。京剧继承了中国戏曲甚至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中有很多在当今世界文化的范畴里依然具有先进地位和借鉴意义。早年京剧很多对外交流活动以动作性较强、偏重武打和做工的剧目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更具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的唱功戏和文戏的比重,这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对京剧自身认知的一种调校。
第二,努力具有国际水准的舞台面貌和呈现能力。除了准确认知自身传统中的精华,还需努力拥有与世界先进文化对话的技术能力。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主流社会拓展京剧艺术,必须在视觉、听觉等舞台呈现的各个层面,拥有和接近当今的国际水准。
第三,国际化的演出运营方式。我们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几次赴英演出和近年来的海外演出活动,都遵循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营原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西方主流演出市场的竞争,在推广传播方面下大力气,尝试以真正国际化的方式打进国际市场。
于魁智和李胜素还特别介绍了在奥地利、日本各地演出机构的演出导览方法。奥地利是邀请权威戏剧家在演出前进行导览介绍,日本则用图表动画的形式介绍剧目主要人物关系。日本已经再度邀请国家京剧院明年赴日进行为期两个月在30个城市进行55场的巡回演出。绅诺国际制作负责人张克蔚先生特别介绍了在英国借助主流英文媒体剧评人向本地观众推介京剧的方法。
当说起未来京剧如何吸引国内新一代年轻人的话题时,于魁智回答说:“演员和观众是共呼吸的伴生关系,我们要主动了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需要。一方面,主动和年轻观众交朋友,知道他们想看什么,在化用传统的基础上,从剧作情节、舞台视觉、表演形式、音乐声腔等各个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比如,年轻观众多喜欢节奏紧凑的叙事方式,我们在剧目创作时,就要考虑这个戏的情节内容与推进节奏,是否能被他们所接受和喜爱。”
李胜素提到,当前的戏迷已经出现大量的年轻人群体,“同日韩明星追星族一样,跟踪我们到全球各地的演出,有的刻意预定同一架航班,入住同一家酒店,着实让人感动。”
10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率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开启第三次英伦之旅前夕在伦敦接受新华社、中国网、欧洲时报等十几家媒体采访。摄影 王志永
在谈到京剧剧目创新时,于魁智说,梅兰芳大师曾说“移步不换形”,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艺术规律。新创剧目是一个非常繁难复杂的工程,目前新创剧目的总体数量还不够,处在时代前沿、在年轻人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剧目还很少。
“为此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比如我和胜素参演的新创剧目《赤壁》、《丝路长城》、《袁崇焕》、《西安事变》等,都大量引入了新的艺术元素,目的也是更多吸引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在《西安事变》中于魁智饰演张学良,李胜素扮演宋美龄,十月底将在西安戏剧艺术节进行演出。
于魁智表示,国家京剧院不仅承担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也非常重视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与亚洲和西方各国都有很密切的联合制作安排,曾将西方文学名著《浮士德》、《奥赛罗》改编成京剧。
“此次前来演出的许多青年京剧演员,都对英国的歌剧、音乐剧非常向往,有的在来到英国演出之前就已经预定好演出票,希望他们能从西方戏剧中获得灵感,这对他们今后的创作、表演都很有好处。”
当媒体问起对京剧晚辈在从业道路以及未来创作上的建议时,两位艺术家回答说,创新的实现在于人才,年轻观众的培养离不开年轻演员的成长,我们可以多给年轻演员一些时间。现在学习京剧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条件优越很多,我们小时候很多人是要通过学戏减轻家庭负担。现在的孩子不存在很多经济的压力,但说实话吃苦的精神不如我们,尤其不如我们上一辈人。目前每年都有高等戏曲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到我们中国国家京剧院,我们也在尽可能给予他们启发和机会,采取各项系统的培养措施,使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才。如果说建议,就是建议他们坚信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坚信京剧的美好未来。”
据悉,为鼓励学生报考戏曲专业,传承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对京剧表演与器乐、昆曲表演与器乐、河北梆子、川剧、扬剧、和戏曲作曲等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
当问起京剧如何改变人生时,两位艺术家回忆了各自从艺的经历。于魁智出生于东北的普通工人家庭,李胜素出生于河北的农村,两位都是十岁开始从艺,当时懵懵懂懂,从艺的主要想法是当时上艺校不要钱,免费吃住,可以减轻家里父母的负担。
于魁智说,“我从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可以说京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塑造了我的性格,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方面,京剧界讲究崇德尚艺,德艺双馨,有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精忠报国、团结互助、谦和尚礼、公道正派、戏比天大、德如地厚……这些行为准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做人做事。另一方面,京剧丰富多元的剧目中,描绘了很多古代英雄豪杰、忠良贤达的传奇人生,在对剧中人物的体验和表现中,我不断感受古人的智慧、贤良的境界、英雄的况味,这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性格和思想。”
此前两次英伦之旅,两位艺术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紧张的准备演出,都没来得及观看伦敦西区精彩的舞台演出。此次在来往媒体见面会的半路上,两位艺术家在车上就开始准备演出的台词和舞台心理调适。
于魁智提到,要在两个小时的《将相和》舞台上,把蔺相如从一个舍人过度到一位高权重的人物心理状态,脑子要进行变频。“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台下知道。从事京剧艺术,每天都要训练,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旅游度假一说。”
于魁智、李胜素从传统经典到新编创作《大唐贵妃》、《梅兰芳》、《赤壁》,十几年一路走来,两人因为艺术上的珠联璧合成为菊坛公认的黄金搭档。
10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左一)、李胜素(中)率领国家京剧院一团开启第三次英伦之旅前夕与演出出品方英国绅诺国际制作负责人张克蔚(右一)在伦敦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王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