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媒体聚焦

《中国青年》丨以拳拳之心构筑新时代国粹京剧传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17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1期

文—袁慧琴

2025年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对国家京剧院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期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京剧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这篇饱含殷切关怀和谆谆嘱托的重要回信让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追忆往昔,我和广大同人在一次次的夙兴夜寐、柳暗花明中追寻艺术真谛、体悟使命担当。展望未来,生逢伟大时代,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将以来时之路砥砺自己不忘初心,以赤子之心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袁慧琴在《对花枪》中饰演姜桂芝

回忆我的从艺之路,充满了机缘巧合。与京剧艺术40余年的相伴,可谓是命中注定。1965年10月,我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儿时体弱多病,父母想让我通过学习京剧锻炼身体,同时,我从小就展现了在唱歌、跳舞方面的兴趣,自然与京剧结缘。我作为特长生被宜昌市红领巾小学录取,11岁时成为宜昌市戏曲学校京剧班的一名学员。起初入行我工花旦,开蒙戏是《卖水》。半年之后,由于我嗓音嘹亮有力,于是,老师就让我改学老旦——唱老旦就要扮老年妆,这对于一个花季小姑娘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我顿时就伤心地大哭起来。后来,老师不仅耐心地安慰我,还特意带我去观摩了京剧《杨门女将》。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出戏,当时一下子就被叱咤风云的佘太君所吸引,感觉老旦行当还可以如此威风,一改我对老旦行当的刻板印象。

从艺数十载,我是幸运的,少年时幸得郑亦秋导演的引荐,顺利地成为李金泉先生的入室弟子。师父是享有“中国第一老旦”之美称的李多奎先生的大弟子。师父嗓音宽厚高昂,演唱技巧全面,善于创编新腔和刻画人物,是一位集大成的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16岁时,湖北省宜昌市艺术学校的老师带着我,怀揣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郑亦秋的介绍信,前往师父家。初见时,师父目光落在我身上,说道:“这孩子的眼睛又大又水灵,仿佛会说话。”师父展开郑亦秋先生的信,信中介绍了我的情况,并极力推荐,称我具备学习老旦的良好条件。师父随即当场面试,让我唱两句听听。我开口便是“叫张义,我的儿啊……”师父听后,颇为惊讶,面露喜色。我听到他转头对艺校老师说道:“这孩子的条件与其他老旦演员不同。”那时的我懵懂无知,并不完全明白其中深意,却能真切感受到师父的满意。当年的我又怎会知晓,这位命中注定相遇的贵人,将会彻底重塑我的艺术理念,为我的艺术实践开拓无比宽广的天地!考核结束后,师父依据我所唱的《钓金龟》,悉心指导行腔与气口,还将师爷李多奎先生的《孝义节》(慢板)磁带赠予我,并嘱咐道:“回去后好好听,用心学,打好基础!”师父向来勇于创新且善于创新,对老旦艺术的革新可谓全方位,但在教学之初却让学生聆听师爷的经典唱段,此乃科学传承之道,守正创新之路。此后,我就算是入了“正道”了。师父为人谦逊随和、彬彬有礼,秉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处世之道。但在教学上,他则是以严苛著称,对我这个小徒弟,更是严上加严。就拿初学《钓金龟》来说,行腔被细致拆解到句,从句又剖析到字,字再深入到“头、腹、尾”。我作为南方人,在字头、字腹、字尾的收放把控上,起初可谓困难重重。为了达到“字正腔圆”,常常一个字就得反复练习三个小时,甚至念上整整一下午。传统戏乃是根基,唯有根基牢固,方能追求更高境界。正如师父所言,行腔须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流畅自如、韵味醇厚,且中气要极为充沛,如此方能展现出穿云贯石的力度与气势。待字、词、句逐一过关后,人物的台步、身份与状态也得精准呈现。《钓金龟》这一剧,我学了整整两年,从一字一句到一招一式,皆倾注师父心血。当时许多人诧异不解,可看到我的汇报演出后,质疑便消散无踪。“两年磨一剑”的成果获众人认可,求艺之道也深植我心。此后,《岳母刺字》《赤桑镇》《四郎探母》《洪母骂畴》《哭灵》《龙凤呈祥》《遇后龙袍》等剧目,师父皆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师父对我的雕琢岂止那几年?学戏不可浮光掠影,唯有深耕细耘。我深知,这些剧目值得我铭记一生,钻研一世。师父不仅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还打破门户之见,为我创造机会转益多师。国家京剧院复排《红灯记》时,师父带我拜访高玉倩老师,并将我托付给她:“你来指导表演、念白与节奏,我负责抠唱腔。这孩子定不会辜负您。”有了师父的“担保”,高玉倩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倾囊相授其创作体验与艺术心得。我亦不敢有丝毫懈怠,珍惜这难得的机缘。20世纪60年代《红灯记》原排时,花旦出身的高玉倩老师饰演老旦李奶奶难度颇高,是师父亲自指导其唱腔、身段与脚步,助她成功塑造这一舞台形象。多年后,我有幸一脉相承,在两位前辈的艺术滋养下,成为国家京剧院第二代《红灯记》李奶奶的传人。

出师:源头活水清自来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古典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唯有戏曲艺术至今依旧活跃在舞台上,这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对它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名京剧传承者,我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既向师父李金泉先生等前辈学、向传统学,又向同行学、向时代学,希望能让旧戏演出新意,让新戏延续传统,让戏曲遗产与时代创造相融。李金泉先生常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倡导求新求变以谋求艺术发展之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我逐渐对于老旦角色塑造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一方面,老旦不“老”。我认为,老旦行当所塑造的角色首先是女人,即“旦”,之后才是故事情节所赋予她们的各自相异的身份。在塑造人物时要充分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否则,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因此,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戏,老旦的人物塑造皆无固定模式,若一味怠惰守旧,必将停滞不前。《对花枪》《契丹英后》《泸水彝山》《北国红菇娘》《曙色紫禁城》《红军故事》《风华正茂》等一系列剧目的排演,为我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实践契机。在这些剧目的创作过程中,我努力突破老旦仅饰演老年女性的传统惯例,不断拓展所扮演角色的年龄范围,力求丰富整个老旦行当的人物形象画廊。

袁慧琴在《曙色紫禁城》中饰演慈禧

另一方面,一人千面。同为老旦行当,在进行人物塑造时,要呈现出多元立体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非脸谱化的形象。例如,《罢宴》中乳娘刘妈妈劝诫宰相寇准,既要体现刘妈妈的焦虑,又紧扣其“仆人”身份,唱腔因而低回婉转,尽显循循善诱之苦心。在新编历史剧《契丹英后》中,萧太后的年龄仅为30多岁,便要将其设计为介乎青衣和老旦之间的“黑头发老旦”形象,并需巧妙综合老生、老旦、青衣、刀马等行当的技巧,来表现萧太后的复杂性格,从而塑造出一位介于老旦和青衣之间,既有王者风范,又带有一些女性柔婉的全新黑发老旦形象。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戏曲艺术迎来发展新机遇。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感知中国声音,是我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9月8日至17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我担任主讲的中华文化讲堂“东方戏韵——中国京剧艺术之美”专场讲座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瑞典多次巡讲,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再次产生了巨大反响。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瑞典的法尔雪平市和首都斯德哥尔摩,六场巡讲活动,结合《游园惊梦》《三岔口》《霸王别姬》《盗御马》和《杨门女将》五大经典京剧剧目的表演,让当地听众了解京剧的行当、功法,以及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中国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震撼力。互动环节观众争相上台学演京剧。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上台和演员合影留念。观众脸上洋溢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喝彩,以及出乎我预料的热烈程度,都在向我传递着他们喜爱京剧的信号。由此,我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也启发我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与方式的思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参加了2024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弘扬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提案,提出了四个“下功夫”的建议:在易于理解上做文章,使国外受众能够听懂;在易于交流上下功夫,让国外观众产生共鸣;在易于传播上着力,使海外受众乐于聆听;在易于感染上努力,让海外受众有所收获。希望可以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精髓传递给更多人,使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师者: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的从艺之路是幸运的,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培养,得到了诸多京剧名家的尽心呵护、倾囊相授,如今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尽所能助推青年人才早日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璀璨新星。近年来,我在《红军故事》《风华正茂》等几部重点剧目中担当主要配角,以此为契机,引领年轻团队茁壮成长,践行“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助力青年人才崭露头角。2024年,我参与了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指导工作,不仅在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之间严格要求,也注重教授京剧艺术“戏技结合”“形神兼备”的美学观念。看到这出诞生于1959年的经典剧目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青年人不断打磨技艺,在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我由衷欣慰和感动:每当我踏入排练场,我便以师父当年严格要求我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们,将自己多年所学的技艺要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参与剧院其他剧目排演时,我同样与演员们一字一句地斟酌,一招一式地交流探讨,帮助他们不断磨砺技艺,提升表演水平。我渴望将师父的教学方法融入实践,为青年演员们搭建成长的桥梁,助力他们缩短成长周期,快速成才;更希望将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滋养青年演员的艺术心灵,促使他们早日成为京剧舞台的中流砥柱,挑起传承发展的大梁。2024年12月28日,录制新年戏曲晚会的现场,为保证电视导播工作的戏曲专业性,为广大人民奉献一台电视晚会,为了给摄制机器散热,我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连续工作9个小时,和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晚会录制6个机位的镜头切换,顺利通过审查。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场很冷,我站在袁总监身后5分钟就难以承受了,她的工作态度令人感动佩服尊敬!”然而于我而言,在感谢他人对我肯定的同时,更多的是激动,有那么多同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文艺阵地,这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和力量!12月30日,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人民群众一同观看。晚会得到了高度认可,大家看到了戏曲传承有新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因此,为实现成梯队、深层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京剧艺术培养后备人才,国家京剧院少儿京剧团于2024年7月成立。孩子们在京剧艺术中体悟“仁、义、礼、智、信”,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觉。经过高度专业化的学习与排练,就在今年新年戏曲晚会上,国家京剧院少儿京剧团参与的《京昆少儿表演》成功演出,既体现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展现了文化的自信自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逢伟大时代,我将继续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从中汲取思想伟力、砥砺前行力量,以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为新起点,自觉践行文艺为民的使命担当,坚守京剧根本,勇拓创新边界,让京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这颗东方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永不落幕!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刘博文

编辑:董铁莹熊宇文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