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
精彩博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精彩博文

京剧《四郎探母》观后感——对比肖太后与佘太君

信息来源: 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3-04-16

    清明假期我在梅兰芳大剧院看了一场经典的京剧《四郎探母》,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欣赏一部剧目,之所以谓之欣赏是因为她真真切切地震撼了我触动了我启发了我。

    作为一名90后,我一直觉得戏剧这玩意儿也只有六七十年代的人才会喜欢,而且在看之前还戏谑道:所谓戏剧就是把几秒钟能说完的话花几分钟说完,把几分钟能讲完的故事用几个小时讲完。然而走出剧院的时候我的想法已经完全改变了。虽然我不懂得生旦净丑,也不懂得西皮二黄,但是当我听见那或悠长或急促的唱调,看见戏曲演员或欢喜或悲伤的动作表情,我的目光和我的思绪全都被吸引过去。我想这便是戏剧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你不见得会喜欢她但是你定会被她吸引。

    《四郎探母》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这里就不再过多介绍。剧目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杨延辉有情有义,铁镜公主可爱善良,杨宗保英勇果敢……  在这里我要分析的是杨延辉的母亲佘太君和铁镜公主的母亲肖太后。

    两位母亲的戏份虽然不是很多(肖太后在‘为夫骗令箭’和‘怒欲斩杨’两场出现,佘太君在‘深夜探母’中出现),却将两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先从肖太后说起,在‘为夫骗令箭’这一幕中肖太后以一段独白开场,讲述了其掌权的缘由。一句“金沙滩设下了双龙会宴,只杀得场家格尸骨堆山”便将一副威严干练的巾帼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看到这里我以为肖太后一定是个不近人情一心只想国事的统治者,同时暗自为铁镜公主能否骗的令箭捏了一把汗。当看到肖太后因着阿哥啼哭而将令箭交给阿哥玩去,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肖太后是统治者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换句话说:她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才是太后。天下所有的妈妈不都是这样吗,孩子永远是她们心中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工作和事业等别的东西。

    接着在‘怒欲斩杨’中,得知杨延辉用铁镜公主骗来的令箭擅自出关见母,肖太后甚是生气,下令将杨延辉处斩,就连为他求情的两个国舅也被牵连。后来铁镜公主心生一计,假装自杀威胁肖太后放过杨延辉,肖太后无有办法只能赦了杨延辉。其实肖太后心里面是不想斩杨延辉的,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女儿的幸福另一方面杨延辉在辽国一十五载对辽国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是她需要为国法和自己的威严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我想这也是她为什么非得在铁镜公主向她三次赔礼才肯真正展开笑颜。

    再来说一说佘太君,当佘太君见到离别一十五载的四郎时激动地痛哭流涕,相互寒暄后当得知延辉已经跟铁镜公主结为连理时,佘太君没有责骂延辉苟且偷生而是问他公主是否贤良淑德。在延辉说要离去时,佘太君甚是不舍却没有加以阻拦。佘太君心中应该是有点介意延辉与番邦公主结为夫妻,但是既然公主贤德想来延辉会在辽国生活得很好,又想到延辉对公主许下承诺以及延辉不回去的总总后果,佘太君纵然再多不舍仍然让延辉赶回辽国。

    这两位母亲很多不同点,一辽一宋,一位太后一位将军,一位深居宫内一位驰骋沙场……

    但是她们俩又有很多共同点,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保卫家国的责任,同样的深明大义,同样有自己的左右为难……

    戏剧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是不同的人从戏剧中看到不同的生活。就像在《四郎探母》中,有的人看到忠孝,有人看到夫妻情深,有人看到兄弟情义还有人看到了母爱……

    文化的正真魅力不是她本身有多么贵重而是在于她能够引发思考,在于人们能够从中能获取心灵上的启迪,在于她的吸引力跨越了年龄和种族。所以,学会品味,品味戏剧,品味文化,品味生活。

 

                   (刘雪萍  北京燕郊开发区华北科技学院 国贸B102班)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总访问数 :2253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