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
国粹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殿堂 / 国粹撷英

刘长瑜丨愿做春蚕,助力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17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1期

文—刘长瑜

在梨园艺术的广袤星空中,我是一名普通的京剧演员,却有幸在这片艺术天地中奉献了自己的热爱与青春。我出生于1942年,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9岁时作为年龄最小的学生报考了中国戏曲学校,在戏校度过了8年岁月,得到京剧艺术最深的滋养。那时的我,便已决定一生以京剧作为事业,内心对京剧的热爱如火焰般炽热,也是这把火焰,在70多年的光阴里,将京剧艺术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

《桃花村》:刘长瑜饰春兰

国粹流芳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200多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徽调与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戏曲剧种和腔调相互影响,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的艺术元素,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约50年的发展,京剧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形成,并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上海《申报》的文章首次被命名为“京剧”,随后这一名称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并在众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结晶的载体,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京剧的美,是多元的、立体的。它既有唱腔的婉转悠扬,又有身段的灵动飘逸;既有武戏的惊险刺激,又有文戏的细腻深情。京剧艺术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回首往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京剧事业的关注和重视仿佛还在眼前,作为一名耄耋之年的京剧工作者,我难忘他们对京剧事业的关注和扶持。而如今,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关怀让京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深知,这是京剧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位京剧工作者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国家京剧院是国家级京剧院团,是人民的剧院,是党和国家的剧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唯一国家戏曲院团,其命运和历程始终与祖国、与人民、与党的文艺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鲁艺旧剧研究班开端,到鲁艺平剧团、延安平剧研究院,再到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成立和2007年正式更名国家京剧院至今,国家京剧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华诞。一路走来,国家京剧院继承延安传统,几代演职员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为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辉煌贡献。

从1962年进入国家京剧院算起,我已为剧院工作了63年。在剧院的怀抱中,我也不断成长。从青涩的学员到逐渐成熟的演员,我见证了剧院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辉煌。在这里,我遇到了李少春、袁世海、叶胜兰、杜近芳等多位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给予我指导,更在生活中给予我关怀和支持。特别是1964年,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我有机会参与《红灯记》的排练,并在剧中饰演李铁梅这一角色。在《红灯记》的排演过程中,我得到了李少春先生、袁世海先生、李金泉先生、高玉倩老师等一批大师级艺术家的无私关怀和帮助,艺术水平和艺术能力快速成长。从1963年到1974年,我连续演出了10余年《红灯记》,与这个剧目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红灯记》已经传承三代,滋养了一代代的演员。在剧院先辈大师和艺术氛围滋养下,一代代像我一样的演员不断成长,是剧院培养了我,塑造了我,成就了我。如今,剧院迎来了70周年华诞,我和剧院的每一位演职员都感到无比自豪。

《红灯记》:李少春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

梨园薪传

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令我欣喜万分。青年是京剧的希望,是剧院的未来,“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京剧工作者们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一幅宏伟的民族复兴画卷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一部中华文化的复兴史诗等待着他们去书写。

我深知,青年一代的成长对于京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我看到青年演员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不断磨炼技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京剧的魅力,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期待。我为他们激动,我为他们流泪,我为他们加油,我为他们喝彩。记得前几年在拜师仪式上,我说过,我从艺71年,到国家京剧院工作也已61年,真的是差点数次落泪,但这是欢喜的泪,我为这些青年人才高兴,也为京剧的传承发展而欢喜。

近年来,剧院提倡的百日集训、拜师活动,针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实际需要,给他们配名师和明师,悉心教学。回想当年,由大艺术家、老师们带着演,这是剧院的传统,我们也是这么出来的,这是京剧教学口传心授的艺术规律,也是传承发扬京剧艺术的重要举措,是尊重艺术规律办的实事。

京剧艺术要一代代不断传承发展。作为一名投身京剧事业70年的老兵,我感到责任在肩,也下定决心把全部余生奉献给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

教学中我耐心地指导学生,从唱腔到身段,从表演到心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时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学习,不断创新,教导他们演出时要学会“附体”,将自己融进人物形象之中,要用京剧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丰富的艺术手段把舞台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演给观众看,而不是直接地告诉观众。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和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跟着剧情的发展产生心理共情,也只有这样,戏曲才能让观众有所感悟,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此外,作为演员,我们需要对每个人物都有深入的理解,每每登上舞台,观众一眼便能认出“这一个”。这也是目前青年演员需要不断磨炼和提升的地方,要做到创作过程中既尊重传统,夯实戏曲“四功五法”的基本功,又能做到不受程式化束缚。演绎的人物既满足观众对欣赏传统技艺的审美需求,又让人感受到剧中人的真情流露。在我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年轻演员逐渐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新星。他们继承和弘扬了剧院的艺术精神和表演风格,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我看来,默默地陪伴学生们成长也是一种异样又独特的幸福,这些年不论是学生们复排演出《卖水》《花田错》《红灯记》,还是《春草闯堂》《苏小妹》,我都会如自己排演时一样,早早来到现场,为她们把场鼓劲儿。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看着她们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我内心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同时,看到一代代的青年人才在不断成长,我特别感动,更加坚定要尽己所能地把所学所会最大限度地传授给现在的青年人,希望大家尽快成长,成梁成材。在教学中我对人物又有新的感悟,教学相长。我也希望通过我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年轻的演员们,为京剧艺术而努力、而奋斗是值得的!

《春草闯堂》:刘长瑜饰春草、寇春华饰胡进、白玉玲饰秋花

艺海无涯

我这一生都与京剧艺术紧密相连,可以说,父母给了我生命,而京剧赋予我生命的价值。我始终告诫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努力地回报给予我生命价值的京剧。

回想过往,我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年轻的时候,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的高度,我不断地学习、实践、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我的演艺生涯中,我演了一生的花旦,塑造了许多角色和形象,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同于其他的“这一个”,我常说,“在塑造人物上,我们要的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同是出身卑微、心地善良的丫鬟,梅英、春草、春兰、燕燕各不相同。同为英雄人物的李铁梅、小英、田小雁,也要演出来她们各自的风采。实际上,在我塑造这些生动活泼的舞台人物时,剧中的这些人物也塑造了我的性格,净化了我的灵魂。不论是小丫鬟春草,还是英雄人物李铁梅,她们身上爱国、忠贞、正义、灵动的优秀品格,化被动为主动的聪明智慧对我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从她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就是京剧寓教于乐作用的具体体现。换言之,这些舞台形象也塑造了现实中的我。

记得有一年剧院组织募捐善款,用于救助受灾的百姓,那时我工资并不高,但立即捐出了300块钱,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但当时毫不犹豫,觉得他们比我更需要它,这就是剧中人物对我的浸润和滋养。

我今年80多岁了,更要竭力回报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不辜负老师的教导和青年们的信任。作为京剧院老员工,我一直积极投身于京剧教学工作,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2020年7月,我曾受邀参与编写10年贯通制的京剧艺术教学大纲。戏曲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培养,戏校教育是前端,戏校培养出好人才,各院团有人可用,戏曲事业才能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我真心实意愿将更多的京剧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更希望青年戏曲工作者,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用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每次给年轻的演员指导排练,看着他们在排练厅和舞台上挥洒汗水,我仿佛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时此刻,我激动、荣耀、欣喜、感怀。我愿做一只春蚕,为京剧事业吐尽最后一缕蚕丝;我愿做一支蜡烛,为青年人照亮最灿烂的一里长路。我要为京剧事业、为国家京剧院的发展建设,为青年京剧工作者的成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情、用力抒写更加壮丽的新篇!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原艺术指导、副院长、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一级演员)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刘博文

编辑:贾文杰熊宇文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