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
国粹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殿堂 / 国粹撷英

学习与研究丨王勇: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09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王勇

2025年1月9日,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荣幸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回信充分肯定了70年来国家京剧院走过的光荣历程和取得的发展成就,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国粹艺术和剧院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国家京剧院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体演职员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国家京剧院的根脉在延安,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推陈出新”。1955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氍毹流光、星辉熠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赓续国粹文脉、传承薪火、守正创新,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百花竞放,结下累累硕果。从延安走来,没有前辈先驱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国粹京剧的美名殊荣。成长于这样一所人民的剧院、党的剧院和国家的剧院,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家赋予京剧和剧院的特殊使命,真切体悟出与祖国、与人民、与党的文艺发展方向血肉相连的关系。七十载春风化雨,党的关心支持是剧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老一辈革命家关心剧院发展,给予了无限关怀。剧院紧紧跟随党的领导,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走过了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不平凡的历程。七十载发荣滋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艺术根脉薪火相传。一代代艺术家深扎传统文化沃土,用心创作了600多部优秀作品,《三打祝家庄》《野猪林》《大闹天宫》《三岔口》《将相和》《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赤壁之战》《西厢记》《满江红》《谢瑶环》《杨门女将》《春草闯堂》等保留剧目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文化记忆。七十载雅韵远播,文化名片闪耀世界舞台。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编剧翁偶虹、范钧宏、邹忆青、戴英禄,导演阿甲、郑亦秋,音乐家刘吉典等享誉海内外,推动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外文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京剧院深刻认识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在人民之中创新,在中国精神之上发展,全力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长风破万里,精品创作勇攀艺术高峰

京剧以歌舞演故事,以舞台塑人生,融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以独特的丰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坚持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剧目方针,拓展改编经典名著、改编经典名剧“两改”创作思路,把古典传奇《牡丹亭》、越剧经典《五女拜寿》、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搬上京剧舞台,创排表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剧《纳土归宋》《故土新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代戏《雄安人家》描绘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制定《国家京剧院“十四五”艺术发展规划》,把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作为重点任务,坚持“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以艺术规律为遵循,谋划剧目高质量生产;坚持“原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合作一批”,多措并举提升新创剧目艺术质量;坚持“打磨一批、抢救一批、传承一批、转化一批”,有序推动优秀剧目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滴翠更争新,演出品牌展现时代风貌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艺作品的需求,剧院以创作为根本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以人才为战略支撑,积极构建演出矩阵,建立规模化、常态化、现代化演出机制,激活并释放国家京剧院品牌效能。“春之声”“秋之韵”“七一红色题材”“武戏展演周”“庆元旦”“迎新春”等演出季持续火热。2022年,剧院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启动为时两年的“百日集训”系列活动,通过剧目创排、名师带徒、人才选拔、“大练功”等方式重点突破青年人才培养课题。首轮“百日集训”活动遴选出6名演员为“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演员、演奏员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场演出,让每位青年演员获得应有的尊严和重视。2025年,剧院即将启动第二轮“百日集训”系列活动,贯通“演练”到“实战”,打通“内部培养”到“外部检阅”全流程,上下联动、全院动员,制定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集训方案。

2023年人民剧场重张,创新设置演艺平台,推出“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2024年演出规模持续扩大,来自全国各地方国有院团、民营院团、艺术院校的创新小剧场京剧十余部集中展演,探索新时代京剧艺术多元发展路径与方法。激活优秀剧目资源,联袂全国各京剧院团,推出“优秀京剧保留剧目展演”,由知名艺术家演出最具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的保留剧目,展现优秀剧目艺术精粹,汲取营养推动新创剧目提升质量。“京剧练习生”、《龙凤呈祥》演播等创新项目,大幅提升传统艺术传播力、影响力,海内外直播、演播同频共振,多家社交媒体平台多维推广,NihaoPekingOpera京剧品牌吸引大量海外粉丝。线上线下有益互动,来京旅游的外国观众走进梅兰芳大剧院,身临其境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推出“梅兰芳大剧院演播剧场”,以“二十四节气”为标识,从传统节令中提取审美内涵,分期上线24部京剧剧目,满足线上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展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春芽竞吐绿,搭建平台助力青年成长

人才培养久久为功,只有以系统观念推动实施可持续的培养计划,打造更具创造力的培养体系,才能使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绽放舞台。2022年国家京剧院改组成立青年团,作为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大力配置优势资源,连续推出三台由青年演员担当主角的重点大戏。移植改编越剧经典《五女拜寿》,启用17名各行当、各流派的优秀青年演员,集中展现国家京剧院新一代的舞台风采。改编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主角》,主角、配角均由剧院年轻一代担任。复排经典保留剧目《杨门女将》,全体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2024年8月,开启青年团全国巡演,在上海站连续演出六场,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充分肯定。

“角儿都是在舞台上跌打滚爬出来的”,青年演员对传统剧目和传统京剧精粹掌握不够,是造成创作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剧院坚持为青年演员复排经典剧目,帮助其成长为可堪重任的“角儿”。为了给青年演员提供更多演出实践平台,剧院推出“这里有戏”系列演出。每逢周末在梅兰芳大剧院、人民剧场上演,两年来演出近两百场,以剧目促传承,以演出育人才。梨园行俗语说:“千学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演”,“这里有戏”常态化演出以来,青年演员、演奏员积极“大练功”,从“让我唱”到“我想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跬步青山阔,深化改革释放内生动力

改组成立创作和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办公室)、制作和舞美中心,明确艺术创作与生产业务部门工作细则。持续开展制度立改废,统筹剧目生产计划,创作生产机制更趋科学,演出管理流程更趋完善。打造京昆演艺品牌,梅兰芳大剧院成为戏曲观演“打卡地”,京昆演出占比超80%,还有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10余个剧种上演。全新改版《中国京剧》杂志,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汇聚全国艺术资源,创新举办学术研讨会,探索建立传统艺术话语体系。推出星光读书会,打造“学习型剧院”“书香剧院”,广泛邀请艺术家、作家、学者从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文化视角开展讲座,拓展演职员学习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引领学习风尚。

五、皓月映千秋,回信精神点亮梦想时代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京剧院提出的最新要求,建设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艺术殿堂。赓续中华文脉,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走向开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鲜明展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心贴近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谱写无愧于人民与时代的新篇章,用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成果,展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精神气象。在国粹瑰宝的舞台上焕发中华文化的新活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二是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贯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推动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起来,推动传统艺术生命更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京剧艺术。持续深化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拓展京剧艺术传播空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三是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国家京剧院将踏实带领青年同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俯下身子感受火热的祖国大地,用心体悟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把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汇入艺术追求中,勤勉奋斗,挺膺担当,创作更多体现崇高理想信念、饱含真善美的优秀作品。加强对青年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有才气、有才华、有才情的青年艺术工作者。进一步筑牢青年成长平台,加快培养薪火相传的人才队伍,深化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优化人才集群化成长生态,让每个有梦想的青年人做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望青年艺术工作者,在新起点上“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这不仅是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一封信,更是对全国艺术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为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注入了强大信心,激励他们肩负新的文化使命,迎接一个文化自信自强、文明焕发荣光的新时代。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3期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总访问数 :22532577